馬鈴薯大解密:起源安地斯山脈的糧食作物!?

張貼日期 2024-12-30 23:05:44
文章分類 生活小知識

馬鈴薯大解密:起源安地斯山脈的糧食作物!?

作為世界四大糧食作物的馬鈴薯 在各國的飲食文化中 成為眾人愛不釋手的料理食材馬鈴薯是許多人愛不釋手的食材,富含澱粉成分,經過適當的烹飪後,能產生無窮的變化。Adobe Stock


原產於安地斯山脈的馬鈴薯,經由大航海時代推廣至全世界,在各國的飲食文化中,成為眾人愛不釋手的料理食材。作為世界四大糧食作物的馬鈴薯,有著什麼樣的吸引力,讓大人、小孩都喜歡呢?


馬鈴薯(Potato)是許多人愛不釋手的食材,富含澱粉成分,經過適當的烹飪後,能產生無窮的變化。不管是蒸熟後加點鹽巴食用,品嚐澱粉純粹的甜香滋味;抑或搭配肉類作成精緻餐點,感受各種食材交融出的豐富口感,馬鈴薯不論扮演料理中的主角或配角、作為主食或零食小點,都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愛! 以下介紹關於馬鈴薯的小知識,一起來認識這個有著眾多名字、營養價值高、足跡遍布全球的農作物!


名字眾多:洋芋、土豆、山藥蛋、薯仔都是馬鈴薯


圓滾的身形,一身灰頭土臉,埋藏於地下、外表樸實的馬鈴薯,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中,衍生出多種的形容與叫法。相傳馬鈴薯取名於其外型,「馬鈴」為古代繫於家畜身上的金屬鈴鐺,圓潤的銅鈴不論顏色與外型都與馬鈴薯相似。

中國北方大多將馬鈴薯稱為「土豆」;華北地區的某些地方,如山西則叫其「山藥蛋」;中國西部地區,如雲貴、兩湖一帶則稱「洋芋」;江浙則有「洋番薯」的叫法;山東稱其為「地蛋」;廣東叫「薯仔」。除此之外還有像土芋、土蛋、地豆、洋山藥等相似的叫法。觀察這些名字,會發現多取自其圓圓的外型,或生長於地下的特性,抑或質地近似番薯、山藥等其他根莖類而得名。

在台灣,除了馬鈴薯這個叫法,早期又稱其為「荷蘭薯」,因台灣的馬鈴薯是由荷蘭人引進的,這與日本早期稱馬鈴薯為「爪哇薯」有異曲同工之妙。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高,尤其富含維生素C,因而又有「地下的蘋果」之美譽。


馬鈴薯航海家:起源安地斯山脈到廣泛種植於全世界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智利、玻利維亞的安地斯山脈地區,其栽種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8,000至5,000年,其中秘魯南部的「的的喀喀湖」一帶,被認為是最早栽培馬鈴薯的核心區域。在平均高度約4,000公尺的安地斯山脈上,寒冷、乾燥的嚴峻氣候,極端的日夜溫差,當地的原住民不僅馴化了野生的馬鈴薯成為主要糧食,並發展出千種以上的馬鈴薯品種與多元的栽種方式。

的的喀喀湖被認為是最早被栽培馬鈴薯的核心區域「的的喀喀湖」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地斯山脈,被認為是最早被栽培馬鈴薯的核心區域。Adobe Stock

1532年西班牙征服了印加帝國,並在南美洲拓展其殖民地。16世紀馬鈴薯經由西班牙人傳回歐洲,然而最初馬鈴薯因被認為有毒,歐洲許多國家僅將其作為一種奇花異草觀賞用。 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與農學家安托萬‧帕爾芒捷(Antoine Parmentier)舉辦了許多推廣活動以展示馬鈴薯的可食性,並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刻意在白天時派兵駐守馬鈴薯園,戒備森嚴,並對外宣稱這些馬鈴薯是為了呈獻給皇室貴族享用,以彰顯其珍貴性。到了晚上卻撤除馬鈴薯園的士兵,讓好奇的民眾得以潛入農地一探究竟。隨著馬鈴薯被民眾盜採一空,百姓也漸漸消除了對馬鈴薯的疑慮,逐漸普及。

15世紀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展開殖民,馬鈴薯也隨著拓展的貿易路線,被帶到了各大洲。日本的馬鈴薯約為16世紀、江戶時期由巴達維亞(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舊稱)引入,因此早期馬鈴薯在日本曾被稱為「爪哇薯」。台灣的馬鈴薯則是約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由荷蘭人引進。

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開出的花色亦不同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開出的花色亦不同,星狀的花朵小巧可愛。Adobe Stock


根莖類植物:馬鈴薯也會開花結果!


馬鈴薯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與番茄、茄子同是茄科茄屬,我們食用的部位是馬鈴薯植株的地下「塊莖」,這種膨大的構造是為了儲存養分,將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轉化成澱粉,並儲存在塊莖中。

仔細觀察,會發現塊莖表面有一些小小的凹陷處,此為馬鈴薯的「芽眼」,芽眼會發芽,最後形成馬鈴薯的莖,從土中向地面生長成為地上莖,並逐漸長出葉片,開出花朵。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開出的花色亦不同,常見的顏色有白色、紫色、淺藍、粉色。在北海道的某些農業景點,能夠欣賞盛開的馬鈴薯花田,小巧的星形花朵綿延無盡,十分美麗。

馬鈴薯植株開花後會結出小小的綠色果實,帶毒性所以不能食用,形狀與圓形的小番茄果實相似。雖然馬鈴薯會開花結果,但在農業種植上,並不會採用果實中的種子來生產馬鈴薯。實務的做法會將發芽的塊莖切塊後,像種子般埋入土中,利用塊莖進行繁殖,這樣的方式在農業中更有效率。

馬鈴薯植株介紹圖我們食用的馬鈴薯為其植株的地下「塊莖」部位。Adobe Stock


世界四大糧食作物之一:低熱量、高維生素C、富飽足感


馬鈴薯之所以能成為許多飲食文化中的主要糧食,與其營養成分息息相關。最受人推崇的莫過於其高含量的澱粉,在六大類食物中被歸類為「全榖雜糧類」,然而其熱量與白米相比,卻僅有米飯的一半。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之內容,每100公克的生馬鈴薯,熱量僅約77卡路里。馬鈴薯罪惡的是其烹飪方式,油炸、焗烤、加入起士與奶油的做法,會大大提升料理中的熱量。

除此之外,馬鈴薯的膳食纖維也較白米高,並擁有鉀、鈉、鎂等礦物質,最大的優點在於其豐富的維生素C;其維生素C受外層的澱粉包裹,因此單純的蒸熟加熱幾乎不會破壞其營養成分。馬鈴薯為優質的澱粉食材,與稻米、小麥、玉米列為世界四大糧食作物,是一種相對健康的能量來源。

分享: